6月12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辦的“思想與時代”新書研討會(第一期)會場
為以思想把握和回應時代,踐行學術批判,鼓勵學術交流,促進思想創新,參與求真學術共同體的搭建,2021年6月12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辦的“思想與時代”新書研討會(第一期)在清華大學蒙民偉人文樓舉行。本期研討會發表主題報告的學者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黃裕生。研討新書是黃裕生教授近期出版的大作《擺渡在有-無之間的哲學:第一哲學問題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天津社會科學院倫理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近50名學者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活動。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致辭
在研討會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致辭,他對大家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并表示黃裕生教授近年大作不斷,思考深邃,視野宏闊,涉及范圍從德國哲學開始,返回中世紀哲學和古希臘哲學,進而擴展至中國哲學。最后,他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研討會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瞿旭彤主持。
與會學者進行自我介紹
在主題報告中,黃裕生教授首先介紹,《擺渡在有-無之間的哲學:第一哲學問題研究》一書中所討論問題是基于自己多年前的困惑而進行的思考和探索。其一是關于專業科學和哲學問題。哲學問題就是追問源頭問題、始基問題,在對源頭的追問中,古希臘產生了哲學(元哲學),在知識進一步細化中產生了專業科學,而以規定性概念為構建基礎的科學不能面對源頭問題,離本源問題越來越遠。由此,如何退出規定性概念而通達本源問題使得該書作者困惑并不斷思考。其二是中西之爭問題。其三是關于自由與存在問題。該書作者認為存在的本質是自由,而根本有限的個人何以能自由這是令該書作者困惑并渴望解決的問題。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黃裕生作主題報告
《擺渡在有-無之間的哲學:第一哲學問題研究》書影
主題報告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志偉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楊云飛代讀張志偉教授書面發言)、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尚文華、天津社會科學院倫理學研究所李科政三位學者分別作書面評論發言。評論發言結束后,黃裕生對相關問題作了回應。
自由發言環節,與會學者對話與互動
自由發言環節,與會學者對話與互動
自由發言環節,與會學者與主題發言人進行對話和互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李秋零、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傅永軍、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李文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趙廣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聶敏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增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崔唯航、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楊云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田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詹文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韓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夏瑩等分別發言。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任唐文明教授作總結發言。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寅卯研究員、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圣凱教授和瞿旭彤副教授也參與了此次新書研討會。
在自由發言和對話中,學者們充分肯定了該書關于“第一哲學問題”研究的奠基性意義,并分別對書中所關切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針對該書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同一性哲學可能引發的后果、哲學與宗教之間的張力、規定性概念和指引性概念之間的區分、自由的退出和轉向何以可能以及何以落實、作為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學何以再次可能等)提出了出于同情與理解的質疑,并給出了批判性建議。
“思想與時代”新書研討會與會者合影
據悉,清華“思想與時代”新書研討會是系列活動,旨在為提倡以同情和欣賞為基礎的學術批判,鼓勵學術交流,促進思想創新。研討會的形式是:邀請一位近期出版新書的學者作30-45分鐘的書面主題報告,邀請3-5位有興趣研讀或已研讀過此書的學者分別發表15-20分鐘的書面評議報告,其他學者參與自由發言、對話。清華“思想與時代”新書研討會將不定期舉辦。